实验室简介
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立项建设,2019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材料及制品为研究对象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陕西省优势学科、陕西省一流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为依托,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等学科交叉,以服务“四个面向”为牵引,以纤维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等多学科交叉重大问题为抓手,以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推动,基于棉毛纤维品质提升、军需化纤仿毛成型、人体着装舒适性等鲜明特色与优势,聚焦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再生循环、智能纺织品等纺织科技创新新兴领域,开展差别化及多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纺织智能加工装备、特种纺织加工、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等的创新科学研究与开发,发展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研究新方法、新理论与新机制、促进成果应用转化,为推进纺织强国建设,实现纺织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做出贡献。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93人,其中固定人员80人,其他流动人员13人。固定人员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1人,40岁以下研究骨干占比46%以上。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姚穆教授)、欧洲自然科学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孟家光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4人、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贡献人物2人、省部级人才12人。
实验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我国人体着装舒适性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纯化纤仿真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设计、研制新型化纤多异多重复合变形长丝“军港纶”及其加工技术,产品用于驻港澳部队、解放军、公安、武警等部门制服及民用服装,为军服、制服及民用服装的更新换代提供了物质基础。荣获纺织界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开发的纱线条干仪、棉纤维大容量测试系统,打破了垄断,替代了进口。“五功位”针织技术和“五功位”全自动电脑横机的研发,“五功位技术”是400多年以来世界针织技术的重大突破,“五功位全自动电脑横机”显著提升了世界电脑针织横机机械的科技水平,推动了全球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
实验室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近五年,荣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承担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35项。在Nano Energy,Small,Adv.Compos.Hybrid Mater.,Chem.Eng.J.,Compos. Part B:Engi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1篇、热点论文4篇,8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获授权发明专利167项,2020~2022年连续3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实验室主办或承办“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纺织生物工程及信息国际会议”及“航空航天与化工新材料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实验室面积4260m2, 拥有纺织品舒适性测试评价系统、纺织品热防护测试系统、织物电磁屏蔽测试系统、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粉尘过滤测试系统、材料分析系统、磁控溅射仪仪器、静电纺丝、湿法纺丝设备、双组分复合熔融纺丝机等大型仪器设备31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3865万元,为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实验室坚持“开放、创新、融合、共赢”的方针,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的中心,以各种模式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